含镍废水是电镀、金属表面加工等行业的典型工业废水,其镍离子浓度超标不仅会污染土壤和水体,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。然而,传统处理工艺在面对复杂水质时往往面临效率低、成本高、达标难等问题。本文以某金属表面加工企业为例,解析含镍废水怎么处理,实现镍离子稳定达标的。
一、传统工艺的困境
某金属表面加工企业日产含镍废水200立方米,原采用“化学沉淀+离子交换”组合工艺:先通过氢氧化钠调节pH至10-11,使镍离子形成氢氧化镍沉淀;再利用螯合型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残留镍离子。然而,运行半年后出现两大问题:
1、出水镍离子浓度波动:原水镍浓度波动大(80-150mg/L),化学沉淀阶段难以精准控制加药量,导致部分氢氧化镍沉淀颗粒细小,难以通过沉淀池分离。监测数据显示,出水镍离子浓度在0.8-1.5mg/L间波动,超过《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21900-2008)中总镍≤0.1mg/L的限值。
2、树脂再生频繁:残留镍离子浓度高导致离子交换树脂快速饱和,再生周期缩短至3天/次,每次再生需消耗5%盐酸200升,年运行成本增加,尝试这些含镍废水的处理方法无果后。
二、重金属捕捉剂破解处理难题
针对上述问题,企业引入重金属捕捉剂。该药剂分子中含有多个能与重金属离子强螯合的官能团,可通过螯合反应与游离态及络合态镍离子形成稳定的不溶性螯合物,且不受废水中络合剂、pH值(适用范围6-12)的影响。
在原有沉淀池前增设“重金属捕捉剂投加单元”,先将废水pH调节至8-9,再按300mg/L的剂量投加捕捉剂,搅拌反应10分钟后,加入PAC(50mg/L)和PAM(3mg/L)进行絮凝沉淀。
改造后连续监测15天的数据显示,处理后废水中镍离子浓度稳定在0.03-0.08mg/L,平均浓度仅为0.05mg/L,去除率高达94%以上,远低于排放标准限值。同时,该方案还具有污泥产量少(较传统工艺减少30%)、处理成本低(每吨废水新增成本约0.8元)、操作简便等优势,企业无需更换核心设备,仅通过药剂优化便实现了稳定达标。
这一案例充分证明,针对络合态含镍废水,选用重金属捕捉剂是兼顾处理效果与经济性的优选方案,也为同类企业的含镍废水怎么处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。
关于更多含镍废水怎么处理的方法,欢迎联系我公司,点击下方“手机咨询”,获取工程师指导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。
相关推荐: